26.5.23

對味 v 到位

 

前幾天到市區辦事,順便帶了兩袋愛文芒果回來。原本挑一斤69的愛文,結帳時看到角落有中愛文5顆一百很紅立刻變心,水果我不在意外表,好吃就好。後來逛另一家蔬果店,有小愛文一顆10元,又買了一大袋。

先吃比較熟的中愛文……是愛文沒錯,可是香氣和味道不如預期,吃完感到極度空虛,又拿了一顆……吃了兩顆肚子很飽,但沒有滿足感,5顆一百放角落是有原因的。這種不滿到下午變成了焦慮,隨便又拿了一顆小愛文……啊!這種香氣與味道才對。


---食物轉換成工作分隔線---


最近接了一份QC工作,譯文是MTPE,即機器翻譯經譯者編輯,主題是商業經濟分析,翻譯社說之前雇用過該譯者幾次,譯文品質應該沒問題。我細查後發現譯文似是而非(這份確實艱澀),仍是危險的MT而非PE,就這樣發表會出包所以全面校對。交件後,終端客戶又自行全面審查過,這才過關。(有的客戶會把大部分翻譯預算花在「確保不出包」上,因為出包代價太昂貴。有的客戶沒什麼預算,出包也沒什麼代誌,免費MT或AI代勞就可以了。)


另一案,在地化客戶網站被改很大:短句變長句,增加很多透過動詞連用等等。終端客戶主要服務學術界,改過的版本緊跟著原文,但通順度差強人意。終端客戶這麼改表示非常重視「準確性」原始譯文(不是我翻的)活潑易讀,沒有翻譯味(好像本來就是用中文書寫那般自然,但校對頗吃力),略微浮誇,然而整體仍忠於原文。我的在地化版本刪減了浮誇的部分,保留了其他優點,並在可行的範圍內加強了可讀性。我不認識原始譯文的譯者,但我在地化她/他的作品幾次,大多是行銷領域的專案(所以將原文美化未必是缺點,有的客戶甚至會期待/要求創譯/創意),「沒有翻譯味」是她/他的特色(原始譯文有沒有可能來自AI?校對發現很少錯譯,所以沒懷疑過)。客觀而言,終端客戶改過的版本很生硬,這樣的網站,我若是讀者可能會棄讀。

最近一期 Cross-Cultural Communications 的其中一篇專欄


---工作轉換成食物分隔線---


那一大袋小愛文很快吃完了,三顆中愛文還放在冰箱,若非餓過頭,不然應該會放到地老天荒。


*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納悶,譯者家的自然百果園不是有各種芒果嗎?怎麼還要買外面的?答案是:買現成的不費力馬上吃,要吃自家的還得先除草再來採果,兩者都是大工程!今年體力時間有限,當消費者很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