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.9.13

翻譯批評 Translation Critique



有些人把譯者跟翻譯機畫上等號,認為只要有原文,譯文就應該能夠立即輸出。有位瑜珈老師,多年來一直很想看懂某部瑜珈經典,卻苦無中譯本可讀。正好我學的也是相同的瑜珈流派,便表示願意協助該書發行中譯本,並一再解釋購買版權、翻譯、發行等過程需要好一段時間,還不一定能順利出版。結果不到兩個星期她就打電話來說要預訂 x 本,好像書即將要出版了 Orz...

記得梁實秋先生曾記錄過他每小時平均翻譯字數:一百五十字。龜速的我也沒有比較快。當然現代譯者有許多工具可用,速度也許快些,一般譯者一天工作八到十個小時也許能翻個一兩千字,之後還要校潤,若以這種速度翻譯二三十萬字的書,少說也要花三四個月的時間,謝絕外緣埋首書中。心氣不定,根本無法翻譯

本文主題並非翻譯工作如何耗時,而是翻譯批評,然而兩者關係極為密切。思果先生在《翻譯研究》中有篇翻譯評改,他拿某譯者的譯文為例,詳加研究批評,並事先說明如下:
 
「我選這段文章,並非譯文不好,而是隨手揀的。這樣的譯文很難得,要求它十全十美,當然可以修改的很好。不過一部大書如果這樣細譯,不知要花多少年月。我自己動手譯書,細評起來,也有很多缺點。讀者看了我的評改,千萬不要以為我比董先生高明。我批評別人,心裡仍然尊敬別人,佩服別人。找錯容易,自己動手翻譯難。我要提倡的是自己要找自己的錯。
我要聲明一句,這本書的譯文不算壞。譯事辛苦,尤其是趕譯,往往忙得人頭昏腦脹。第三者冷靜地坐在那裡批評當然容易看出毛病來。不過譯者也可以做批評自己的人把自己的譯文改好。」

有些客戶對文字異常敏銳或者是 QA,會花時間批評譯文,我特別感謝這些貴人。但也有遇過以薄弱證據 (或毫無證據) 就嚴詞譴責的人,這種情況笑笑就算了,真的離譜,就客觀反擊,不帶情緒

值得一題的是,翻譯過程中原文的種種問題都會一五一十地呈現,這是翻譯工作的副產品,我都會如實告訴客戶。許多大型機構會等譯文完成才發表原文,這是因為透過譯者挑剔的眼光,可找出原文的弱點。

客觀的批評很可貴,目前覺得比較有效的溝通方式是:找出有問題的部份提供相關人員參考,不加主觀評論。別忘了,我們批評的可是別人的飯碗,若無實證,反而害了自己。譯者的養成,需要多少年月?我相信優秀的譯者,內在一定有很美好的特質,才能在字裡行間中自然流露。

譯者天生畢不了業,加油加油!

 Yet malice never was his aim;
He lashed the vice, but spared the name;
No individual could resent, 
Where thousands equally were meant;
His satire points at no defects,
But what all mortals may correct...
~J. Swift (1667-1745)



延伸閱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