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八是知名的秋田犬,1924 年一歲起每天都會接送主人東京大學教授上野英三郎上班。1925 年上野教授腦溢血突然死亡,不知情的小八仍是天天到車站等主人回家風雨無阻,直到生命結束那天,傳為美談。
這部電影我多年前看了,看完只覺得不忍而非感動。假如我是上野教授,會希望小八快快樂樂地生活,而不是每天在車站痴等,還一等等了 10 年,至死方休。
小八表現的真的是對上野教授的愛嗎?還是對舊有美好的記憶放不下?鐵齒的我略帶懷疑地想。愛這個字電視劇用到氾濫成災,不過都跳脫不出條件式的窠臼 (好啦,虛構的《大長今》算少數例外)。假如條件不再成立,愛就從人間蒸發,這才不是什麼愛,說白了是誰都不愛,只愛自己。假如小八心裡是希望主人出現來疼愛自己,讓自己重溫幸福滋味,這只能算是執著──這種事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。執著的核心是自己,愛不是。
我猜小八若知道主人死了,也許就不會如此執念。於是請教了動物達人,想更進一步了解狗狗對人類死亡的認知,畢竟在自然界中,死亡若非目睹,多少都還有跡可循,然而在人類的世界中,死亡多經過包裝,狗狗的智力 (有人說等同於人類的五、六歲) 足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嗎?我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,不過有人提到小八可能把等待當成每天的工作認真執行。如此一想,好像釋懷了許多。畢竟多數人天天要上班,沒什麼好可憐的!
又過了一段時間。一天,洗澡時突然頓悟:小八體現的是愛。我想在車站等了一段時間的小八,心裡面是逐漸明白主人不會回來了,不過還是每天按時到車站等,這並非只是習慣使然,而是小八的選擇,是小八能夠表達愛的方式──單向付出不求回報,只有純淨的愛才能讓等待如此淡定,雖然花了我好多年才懂。(真的很想知道上野教授是如何對待小八的,竟能讓牠感到此生無憾!?我家的成天只會嚎叫抱怨,聲量驚人,還好附近沒什麼鄰居。)
回題。
上述電影的導演如無法深刻體會到這份愛,或是儘管體會到了,卻無法細膩呈現,便無法把這份愛傳達給觀眾,當然也無從感動觀眾,不能感動觀眾的電影有何價值?
譯者與譯作的關係,跟導演與電影的關係類似,假設我要翻譯這部原作,跟幾年前相比,現在的我更能體會小八的心路歷程,也才比較有資格翻譯。也就是說,人無法表達超出其瞭解與體會的程度,這是人的極限,也是譯者的極限。言語、文字、行為,會非常清楚地呈現一個人的內在狀態,騙不了人,然而只要有心,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更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,並磨練出更好的表達能力。
在此摘用董橋的自序,雖然指的是寫作,也同樣適用翻譯:
我猜小八若知道主人死了,也許就不會如此執念。於是請教了動物達人,想更進一步了解狗狗對人類死亡的認知,畢竟在自然界中,死亡若非目睹,多少都還有跡可循,然而在人類的世界中,死亡多經過包裝,狗狗的智力 (有人說等同於人類的五、六歲) 足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嗎?我並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,不過有人提到小八可能把等待當成每天的工作認真執行。如此一想,好像釋懷了許多。畢竟多數人天天要上班,沒什麼好可憐的!
又過了一段時間。一天,洗澡時突然頓悟:小八體現的是愛。我想在車站等了一段時間的小八,心裡面是逐漸明白主人不會回來了,不過還是每天按時到車站等,這並非只是習慣使然,而是小八的選擇,是小八能夠表達愛的方式──單向付出不求回報,只有純淨的愛才能讓等待如此淡定,雖然花了我好多年才懂。(真的很想知道上野教授是如何對待小八的,竟能讓牠感到此生無憾!?我家的成天只會嚎叫抱怨,聲量驚人,還好附近沒什麼鄰居。)
回題。
上述電影的導演如無法深刻體會到這份愛,或是儘管體會到了,卻無法細膩呈現,便無法把這份愛傳達給觀眾,當然也無從感動觀眾,不能感動觀眾的電影有何價值?
譯者與譯作的關係,跟導演與電影的關係類似,假設我要翻譯這部原作,跟幾年前相比,現在的我更能體會小八的心路歷程,也才比較有資格翻譯。也就是說,人無法表達超出其瞭解與體會的程度,這是人的極限,也是譯者的極限。言語、文字、行為,會非常清楚地呈現一個人的內在狀態,騙不了人,然而只要有心,每個人都可以培養出更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,並磨練出更好的表達能力。
在此摘用董橋的自序,雖然指的是寫作,也同樣適用翻譯:
文章如人。人靜如梅,其文也靜,人動如草,其文也動。豪放之人,其文必放,粗淺之人,其文必淺。難靜難動,難放難淺,只得追摹博雅,然後學雅。一旦博雅,其文章彷彿宋元山水,不尚細碎,點染數筆,也有意境。
最近重溫《湖濱散記》,也許是心境的關係,更有可能是譯者陳柏蒼先生太高明,或是編審實在厲害,讀了數遍還欲罷不能,目前正引頸翹望原文版的到來。除了百餘位博士的推介,此譯作前面放了四位重量級人士的評析,然而,其中一位很明顯地並未讀懂這本書,還好這個人不是譯者。加油加油!